传承千年,窑开遍地,各具特色。 滇南建水人对陶便有着自己的理解,不上釉,不着彩,所有斑斓皆来自于泥土本身历经高温后的窑变。这便是独一无二的建水陶,古朴、典雅、真 挚。

在众多制陶技艺中,柴烧可谓是最古老,也最神秘。那么什么是柴烧?柴烧的魅力又在那里?
实际上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备前烧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

柴烧有进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称,这门古老的制陶技艺,难度相当高。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土:柴烧专用之陶土多,经陶者自行调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热温度、柴窑属性、薪柴种类等;追求的是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柴烧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其种类有樟、龙眼、荔枝、莲雾及废弃木材等。
窑:仅以燃烧木材提供热能,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总类、天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正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灰: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著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则使陶坏中的铁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传统窑烧与柴烧,其差别主要在于烧制品有无匣钵装载。烧制陶器时以匣钵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
而柴烧与此截然不同,其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烧制作品时不再使用匣钵罩住。它的特点是使得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产生与一般釉色不同的是,以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
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且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以之为美。

茶圣陆羽曾经说过:“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如此好的柴烧陶器,当然要配普洱茶了,爱喝茶的你,备好柴烧茶具了吗?
葳盛茶业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关上宝海路163号
咨询订购热线:0871-63559399
在线QQ联系: 348058891 564855862